晨晖讲坛:腾飞的中国大飞机

2021年12月15日下午,同济大学飞行器研究所所长沈海军教授走进华东师大二附中报告厅,为近两百位高一同学带来了一场题为“腾飞的中国大飞机”的晨晖讲坛。

本次晨晖讲坛,沈海军教授在短暂的40分钟内由个人与C919大飞机的缘分伊始,为同学们层层深入地讲解了中国大飞机的发展与困境,使同学们对其未来更多了一份了解与期望。

中国大飞机的发展

沈海军教授首先罗列了中国与国际航运体系对“大飞机”概念的差别:在中国,150座以上的客机被称作“大型客机”,而国际航运体系上的“大型客机”有300座以上。 由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虽已跃然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能够设计和制造大飞机的国家,但其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随后,他带领同学们认识了三款国产大飞机:可批量生产且需求量极大的军用飞机Y20、应用前景极好的民用客机C919和处境相对困难的鲲龙AG600,并补充道:正规的下一代宽体客机CR929正处于初级设计阶段,使同学们对中国大飞机之发展既有冷静认识,更满怀信心。

中国大飞机的困境

沈海军教授首先从首飞时间、体量大小、内部布局三个角度,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大飞机进行了对比,由此得到结论:国大飞机才刚刚起步,与先进国家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沈海军教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中国大飞机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通过比较中美航空飞机的推重比,他点明发动机是中国大飞机的“心病”,而涡扇发动机由于高温的工作环境且高速运转,受强离心力,面对着冶金、原材料、加工工艺和缺乏经验等多方面的研发难题。同时他指出中国飞机的发动机、航电、液压、气象雷达、操作系统等等关键部分多依赖国外,而国内缺乏大飞机的研发经验,且面临大型客机的国际适航认证问题,故中国大飞机的发展任重道远。

通过本次晨晖讲坛,同学们对于中国大飞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客观认识了其发展所处窘境。在为中国大飞机腾飞感到骄傲的同时,同学们更感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心中为国贡献的烈火熊熊燃起,无不欲为中国的腾飞而出一份力。

【撰稿:2408 岳哲妍;审稿:唐晓鹏】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