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下午16:30,新学期第二次晨晖讲坛如约而至。本次讲坛我们邀请到了行星地质学硕士、二附中地理组严晨风老师就《我国月球与火星探测进展》主题,为高一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今天恰好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周年。

首先,严老师介绍了人类探索月球的概况,指出20世纪西方国家在探月工程方面的历史。近年来,我国也制定了 “绕,落,回”三步走的计划。严老师从嫦娥一号绕月获取全月地图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中国在短短十五年内飞速提升探测器的各项功能,很快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着陆在月球背面并传回清晰图像,嫦娥五号更是取回了大量月壤标本。
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国的航天技术,严老师播放了一段嫦娥五号无人月面取样的视频。视频中,组合体与轨道器巧妙分离;着陆器取回月壤后,又凭借毫米级别的技术成功与着陆器对接、转运,最终返回地球。整个过程无一失误,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带回了更多的采样,并且演练了将来载人航天的全部流程。同学们惊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伟大成就。
然后,严老师讲解了“天问”计划中火星探测的部分。我国在2021年5月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测活动,提供了许多火星表面照片和数据,为研究火星表面环境提供了重要一手资料。
在未来,我国已经制定了对于太阳系天体的中长期研究规划,我们将突破层层技术难关,在太空探索领域逐步赶超西方国家。严老师介绍到,现在嫦娥项目组的科学家平均年龄大约是35岁,大量有志有为的青年人正在为我国空间探测事业奉献青春热血。严老师也期望在座的二附中学子在学习生活中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开拓学科视野,在未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我们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
【供稿:2501 段思成;审稿:唐晓鹏】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