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出走文化纪实

——2017年寒假出走文化系列活动

寒假出走文化纪实(上)

中共一大会址

2018届1班

时光不再,英雄虽逝,精神长存,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盏盏,照亮了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所接过的使命,是不仅仅对党的忠诚与敬仰,更是令华夏子孙世代繁荣的热望。

2018届3班

冬日的暖阳洒向繁华闹市中的一隅,乌漆的大门、黄铜的吊环、拱形的石雕门,青砖黛瓦,红砖精雕。这里没有嘈杂的喇叭声,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现代科技的冰冷,有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的元始……漆黑的大门背后隐藏着1921年的琼影,黄灿的吊环叩响1921年的乐章,这里是兴业路76号。它,见证了中国自此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因历史的负重而肃穆、凝重,这里的一砖一瓦更因为伟人的指点江山而熠熠生辉,散发荣光。

中共四大会址

2018届8班

中共四大的意义可能不如一大那么重要,可能大家不会在小小的一次参观中了解中共建立与发展的曲折历程,可能不会记住当时的具体文件,可能只是记住了中共一大的“开天辟地”,我们在党史方面固然不可能有过多的了解与研究。实际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出走”两字,寒假中不只有宅在家中的刷题怪,也不只有老司机,更应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鲁迅纪念馆

2018届5班

鲁迅的石膏像,屹立于暗淡失色的群众间,足足高出一节去,镂空下去,处处刻印着那位年逾五十的老先生尖锐不屈的棱角。我从不远处绕着它前行,那双眼睛始终凝视着我,一切的污垢都在那全智者的催逼下无处遁形,或许这就是设计者的精妙吧。那般的深邃,那般的看透一切。

中华艺术馆

巨大的屏幕以及逼真的水波声、挑担的人的叫卖声、酒馆里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穿越到宋朝的繁华都市走了一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明及经济的发达,感受到了盛世的感觉。

2018届3班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动作,而每一小部分画面,就是一整个故事,拼接成了南宋的故事。

这何尝不是古代画家的巧技和现代人类的科技融合迸发的火花?艺术是永恒的美,它在一代代传承中不但没有失去色彩,反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需要人用心体验。中华艺术宫的展览让我感触颇多。不论是英文单词组成的图片,还是大胆的色块组成的画面,亦或多媒体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从视觉上联想,产生共鸣,直击内心的深处。这大概就是艺术的魅力。

2018届6班

这是我们第一次自发性地组织”出走文化”,深切地体会到“出走”二字的意义。很多东西仅仅靠字句的描述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但当你真的亲眼所见,又是别样的一番天地。在人生的旅途中“走”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唯有这一趟又一趟的旅程,你或是有人相伴,又或是孑然一身,只要为着寻找美,那你便在与艺术同行,不会孤单!

2018届8班

山峰绵延,甚至不曾觉得这画有边际,那是一种磅礴大气、包罗万象,有人说,真正的艺术精神应该是博大、空灵而富有生机,因为它写意,深深写进人心,“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画出的是画家理想主义的情怀。

不惜笔墨地涂点、别具一格的想象,那是外拓的革新,闯破条条框框的束缚,那是一种变革、一种求索。

上海话的几个标志:七嘴八舌,伶牙俐齿,洋腔洋调。确实概括了上海的特性,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可以说,那些对上海的批评,或许是旧社会对新世界的一种抵抗吧。这一幕在哪里都会发生,但在上海是冲突最为剧烈的地方。

纺织博物馆

2018届1班

通过近距离观察不同丝线的材质,造型各异而又古朴精美的纺纱器械,我们都仿佛与纺纱这一生活中的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交融,更亲切的认识。

故宫

2018届6班

离开故宫后,我们登上了景山,虽然天气不够晴朗,隐隐然的故宫还是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令人难以忘怀。

伊藤润二展

2018届7班

“一个个因为执念所衍生的罪恶,进一步孵化出噩梦般的际遇。”
“我们都是被名望所困住的傀儡。”
——这就是伊藤润二带来的魅力,恐怖中带着人性,美丽中带着丑恶。

嘉定区博物馆

2018届8班

即使隔着透明的玻璃,古旧器物上仍泛着令人向往的神采,透过磨损的外表直射躯壳之中的心脏。战国的铜币、汉代的刀具、唐宋的竹简、明清的书卷,无尽的时间凝聚在它们无机质的生命之中,砌成各异的景象。方从精致的瓷盘上挪开眼神,锋利的隋刀便闯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