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星期三,晨晖讲坛情感史主题讲座于报告厅顺利开展,反响好评如潮。讲座由我校复旦大学毕业,现属历史教研组的冯涵老师带来,她致力于研究十八世纪欧洲文化史。讲座着眼法国大革命,从情感于历史中的视角切入,深究那段历史中情感的特殊性与成因。
首先,冯老师对情感做出概念界定,指出它是产生于人和外界交互,由自身心理和生理反馈的感受。由于历史中的情感不具有即时反馈的能力,普遍研究方法就不适用,于是就转变为对情感史的研究。
其次,冯老师又详细介绍了情感史的两段发展历程,即情感史是如何逐步形成专业性、理论性较高的史学研究;也确定了研究情感的两大维度:表达方式和表达规范。
随后,她指出语言是人类察觉他人情感的主要途径,包括口头,肢体,书面,但对于历史学科而言除文字外的途径都难以获得,因此在进行情感史研究时需要意识到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并依靠跨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同阶级的情感?结合历史来看,在1791年至1792年,路易十六的出逃引起民众焦虑,著名政客多疑狂热,他们激烈地表达诚挚,当时的政治环境又对纯粹性有较高要求,于是提出的理论越偏激荒唐越会被反复强调。这种情感表达的规范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最终走向极端,让纯粹变得危险。
情感置于时间维度,不断发展,体现“史”的特殊性与人文性:人类研究历史,创造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天性共塑历史的本质。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冯老师表示感谢,并就自己的疑问和兴趣点向冯老师提问,冯老师均一一耐心解答。本次讲座开辟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新思路、新角度,对大家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撰稿:26届11班 蔡晨昕;审稿:教务处、冯涵】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