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记国际部同学观演《我,堂吉诃德》

“莫嚣张 有位骑士已刺出长枪

And a knight with his banners all bravely unfurled

惩恶扬善游侠四方

Now hurls down his gauntlet to thee

正是我,堂吉诃德,拉曼查的英豪

I am I, Don Quixote, the Lord of La Mancha

这命运召唤我起航

 My destiny calls and I go

——《我,堂吉诃德》(Man of La Mancha)

9月27日,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绿叶洒满校园。国际部的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在校门口集合,即将出发前往上音歌剧院观演著名且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文版。

在抵达上音歌剧院后,同学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入场,大家在座位上静静等待演出的开始。灯光渐暗,幕布徐徐拉开,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正式拉开帷幕。

《我,堂吉诃德》音乐剧改编自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虚妄与坚持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既是作者塞万提斯笔下小说的虚构人物,也作为其本人精神世界的投影而存在。这种巧妙的“戏中戏”结构使得舞台展现出一种奇特的双重空间,无形中构成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话:当梦想遥不可及,我们是否还能够去毫无顾忌地追逐它?

在戏剧的开头,塞万提斯和他的仆人在监狱被囚犯们抢走了所有的物品,包括他的小说手稿。为了保护自己的心血,塞万提斯提出,以表演剧作的方式来为自己辩白,并邀请囚犯们与他一同出演堂吉诃德的故事。

初登场时,堂吉诃德是一个刻板的过时骑士形象,执着于传统骑士那解救高墙里的公主,凯旋而归的使命。他将乡下的旅店视作城堡,将女佣看作公主,举止荒诞可笑,引人怜悯。

然而,随着剧情深入,我们逐渐领悟到堂吉诃德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在那段充满冒险与幻想的旅程里,他试图用自己理想中的标准去改造现实,尽管屡屡受挫与碰壁,但他仍然坚定不移自己的信仰——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美德终能感化人心。

“太过清醒 也许正是疯狂

但最疯狂的 莫过于接受现实

而不去想这个世界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即便身处现实世界的重重困境,也要执着追寻那个“应当”的理想世界。堂吉诃德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学中的角色,更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尊严,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尽管他的行为看似荒诞而不被世俗所接受,但他的精神却经久不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女主角阿尔东莎与堂吉诃德的对立,构成了另一条重要的剧情线索。堂吉诃德固执地视她为纯洁高贵的公主——杜尔西尼娅,而阿尔东莎却深知自己处于社会底层,不被人尊重的身份。然而,堂吉诃德对她的态度让她开始质疑自我认知,思考是否有可能挣脱社会标签,寻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可能性。

阿尔东莎的转变展现了一个现实主义者在遇见理想主义时内心的冲突,与在困境中挣扎时那对于骑士精神的求索。堂吉诃德与阿尔东莎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理想主义的浪漫与现实主义的残酷,这两者之间的拉扯与交织,无形间照亮了人性中对美好,对高贵、纯真品质所追求的那部分。

“追梦 不会成真的梦

忍受 不能承受的痛

挑战 不可战胜的敌手

跋涉 无人敢行的路

 

改变 不容撼动的错

仰慕 纯真高洁的心

远征 不惧伤痛与疲惫

去摘 遥不可及的星”

幕布拉起,为这场观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欣赏了高质量的音乐剧表演,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获得了一次心灵与艺术的洗礼,更让大家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对于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尽管梦想或许遥不可及,只要勇敢地选择去挑战,生命的意义便已存在于其中。

*文章配图除谢幕外均使用官方剧照,无违规拍摄行为。

【撰稿:国际部宣传部 陈奕峥;供图:国际部宣传部 李安福等;审核:郭宏伟】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