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工坊 | 启阅读思考之门,筑学术写作之基

——柳叶语文工作坊第二次教研活动顺利举行

2025年2月27日下午,在华师大二附中张江校区举行了“柳叶语文工作坊”第二次教研活动,活动特别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陈特副教授,围绕“中学生学术性写作”展开深入探讨,讲座主题为“常识、新知与真知——关于中学生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若干断想”。本次活动由柳叶老师主持,工作室的语文教师们一起参与了研讨。

陈特教授首先指出当代学生普遍的阅读现状——读书频率较低,阅读目的多为考试或娱乐,心灵拒绝严肃与崇高,且文学作为传统的娱乐方式正被手机的声音、图像取代。这就更需要我们深思: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启中学生阅读、思考与表达的大门。

谈及人文学科的特点,陈特教授将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比较。科学通过受控实验产生确定性,社会科学面对人类群体进行可控性比较,而人文学则关注个体心灵、追问价值与意义。其中教科书则承载了人文学科的“常识”,初学者应从常识出发,通过论著和原典双重阅读,在历史中对部分原典产生较为亲切的、内生(非独断)的认知,即“真知”。因此他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教材所选的经典篇目。

在学术性写作的方式方法上,陈特教授认为要从教材出发走向深广。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值得严肃阅读,学术性表达需有理有据,应从文献和阐释两翼进入学术脉络。文献方面,要明确单篇作品在典籍中的位置和历代面貌;阐释则应涵盖历代注解和所涉及到的若干重要阐释。

此外,他还提到学术性写作可始于“喜欢”,当代科幻小说为学生提供了多思和创新的机会,如刘慈欣的作品,可通过与西方文学、哲学等作品的对比阅读促进思考。同时,阅读、思考与表达中,要抓住“思考”这一核心,提升“表达”能力,最终理想的状态是创作出水到渠成的“为己”之文。

讲座末尾老师们围绕当下火爆的AI技术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方式展开了热烈交流。对于 AI 能否助力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等问题,陈特教授都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此次教研活动为语文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提升中学生学术性写作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柳叶语文工作坊”也将继续开展系列活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术人才贡献力量。

 【撰稿:冉莹;审稿:柳叶】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