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工作坊 | 聚焦历史叙述,活化课堂教学

2025年2月26日,华师大二附中历史学科工作坊研修活动在张江校区举行。本次活动中,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老师做题为“叙史见人:历史叙述的价值定位与实践策略”的报告,大家围绕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叙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於以传老师首先论述了历史叙述的史学定位与价值导向。他通过对《王氏之死》、《叫魂》等多本“微观史学”学术著作的分析,指出“微观史学”的书写方式隐含史学思想方法意义,关注人、生活与社会图景之间的关联,将史学的严谨实证与文学精彩叙事相结合。同时,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对历史叙述提出了新要求,课标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在学业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叙述中体现对历史的认识。因此历史叙述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题中之义。於以传老师进一步指出,历史过程的叙述应当具有“发展”与“认知”的双重意味。传统历史教学偏重分析,通过背景、条件、原因、过程、影响、作用等条目分析历史,实际上“过程”即可以隐含对历史的分析,隐含个体或群体命运与历史发展大势的内在关联,隐含叙述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叙述当中的遣词、造句、结构等也可以成为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的重要内容。历史叙述追求“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接下来,於以传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具体讲解了“历史叙述”与“叙史见人”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於以传老师通过《德意志统一》、《改革开放》、《香港与澳门回归》等课例回顾了上海历史教研对于历史叙述教学的探索历程,指出历史教学中,叙事所选取的故事应当具有典型性与生动性,同时也必须严谨科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之后,进行模仿与迁移;历史叙事应当不臆造史实或人物,不搞历史穿越,不刻意挖掘小人物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应当针对主旨,融通历史解释,做到以人系事,摆正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贯穿目标;体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遣词造句促使逻辑自洽,首尾呼应,照应全局洞见历史内涵;历史叙述要坚持活泼、活用、活力三原则。

报告结束以后,参与活动老师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紫竹分校的周庆彰老师针对於以传老师所展示的平型关大捷教学案例,探讨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背后的诸多原因。宝山校区的吴郑洋老师则与於老师探讨了历史叙述中“以人系事”与“以事系人”的关系与应用问题,於老师借此指出了教材编写中可以窥见历史叙述中心逐渐呈现由人到事的变化,这意味着历史叙述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要聚焦人物、事件、现象三者融通关联。

最后,工作坊主持人张炎林老师对本次活动做出了总结,提出培养终生阅读习惯、问题意识与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认为这既是专业成长的必需,也是深入推进历史叙述研究的有力抓手。张老师明确了工作坊后续工作的具体目标,对项目研究的分工做出了布置。我们相信,历史学科工作坊会各学员将继续深化历史叙述问题的研究,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结出硕果。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