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大学创办、人才培养到报考规划,施一公院士与二附中学子畅谈

5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现身华东师大二附中,就西湖大学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进行宣讲。宣讲会结束后,同学们抓住难得的机会,向施一公院士提出了关于西湖大学创办历程、未来规划、报考建议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施一公一一耐心解答,为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西湖大学打开了一扇窗,也为有志于投身科研、渴望创新探索的学子们指明了方向。

_cuva

高三(6)班孙子谦问:施教授好!在国内创办西湖大学这样一所新型大学,既创新又充满挑战,是什么让您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动力和信心呢?

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最开始是一群来自不同大学的学者,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回到国内,大家都渴望创办一所别具一格的新型大学,于是我们一起努力,联合申请,才有了西湖大学的诞生。现在,西湖大学已经汇聚了近400位教师,4000多名师生员工,我们因为相同的理念走到一起,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西湖大学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我们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从办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各个方面都在创新,这无疑增加了创办的难度。但也正是这份挑战,让创办西湖大学这件事充满了吸引力。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像是一种激励,激发我们去挑战自我,去创造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只有那些历经千辛万苦才取得的突破,才真正意义非凡。

0511施一公来访照片1(1)

高二(5)班陈沈欣问:施校长,您好!对于那些有志报考西湖大学的同学,您觉得在高中阶段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西湖大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呢?

施一公:对于想报考西湖大学的同学,高中阶段的努力方向十分明确。首先,要打好理科基础。数学和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能帮助同学们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探索中理解得更深入、研究得更透彻。生物学科同样不容忽视,它在实际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前景。即便你对生物的兴趣稍淡,也至少要选择辅修,为未来多元的学术发展做好准备。其次,英文一定要学好。在如今全球化的学术环境下,英文是获取前沿知识、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会为你们未来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知识储备,我们还非常看重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大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要随波逐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然,这不是要求大家无所不知,而是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此外,同理心也是我们极为看重的品质。当看到弱者时,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给予理解和同情,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同学们还要时常思考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答案因人而异。在与学校老师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不同观点的碰撞是很正常的。只要同学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吸收有益的观点,同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交流就非常有价值,也更符合西湖大学对人才的期望。

0511施一公来访照片3(1)

高三(2)班王子涵问:施校长,您好!我特别热爱生物,未来也立志在生物领域深入钻研。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投身科研,这是一个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发掘知识的过程。我想了解一下,西湖大学在帮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上有哪些举措呢?面对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探索难题,学校又会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呢?

施一公:高中阶段的科研探索和真正的科研有着本质区别。现阶段你们主要是在学习前人总结的知识,即使接触到一些科学研究,也更多是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培养兴趣,并不会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博士阶段则是主动探索未知,本科恰好处于两者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作用。在西湖大学,我们非常重视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引导,这需要从人和环境两方面共同发力。

首先,西湖大学设置了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进入大学后,大一大二时,学校的课程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上,帮助同学们搭建起扎实的知识框架。同时,我们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学术导师,由博导担任,他们会带着你们进入实验室,旁听博士生的学习和讨论,不断观察和发掘你的兴趣和所长。到了大三,等大家有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后,才会进一步深入学习科研相关内容。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往往要到博士后阶段才全面展开,确定自己的科研兴趣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你热爱生物,生物研究更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深耕细作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学习、深入思考和慎重抉择都必不可少。

同时,我们努力在校内创造平等、包容、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每到寒暑假,学校的实验室都会向全体学生开放,让大家站在科研发现的第一现场,了解做科研是怎么回事,给大家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平台。本科生书院会经常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包括请博导、博士生学长等等,都会以“过来人”身份与本科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校内各种高水平的论坛、讲座、学术交流,都向本科生开放,只要你愿意参加,你随时随地都能碰到不同领域的大师。当然,有些本科生比较害羞,不常找导师沟通,而有些同学则会主动频繁地请教导师,这些差异都很正常。无论如何,学校会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转变。

【撰稿:2605陈沈欣、2506孙子谦、2502王子涵 审稿:教务处】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