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奉贤区教育学院资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朱志浩为二附中历史学科工作坊教研组老师作了题为《目标、情境、选材设问与评分说明》的报告,此次教研也是教研组提升命题能力的系列活动之一。讲座从命题的本源出发,深入解析了命题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为教师们厘清思路、提供借鉴。二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张炎林主持,部分分校老师慕名前来。
朱老师强调,命题首先要树立考查目标先行意识。统编教材的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描述,每一道题目都应有清晰的考查目标与落点,紧扣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要求。命题应深入研究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变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重视作业设计情境创设。优质的题目往往以真实或拟真的历史情境为依托,营造“神入历史”的氛围,打破碎片化、琐细化的低水平命题误区。情境创设并非浮于表面的“装饰”或“导入”,而应成为问题的生成土壤。情景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情境也要注意贴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材料是设问的基础,而设问则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桥梁。朱老师提出,命题者应具备材料“加工”和设问“设计”的能力。
选材不求新奇,但求得体;设问不求艰深,但求精准。他建议教师可借助名家专著、学术论文、教科书板块、网络媒体等途径拓展选材来源,再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删减、剪辑,使之贴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要避免冗杂无效信息,提高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匹配度。
设问设计应注重层次性与坡度感,体现“分—总—升”的结构逻辑。题型组合上既有“送分题”,也有“拔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评分要考虑难度系数,做到标准活络。评分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朱老师强调,应合理设计评分细则,体现不同维度的得分点与思维过程。
朱老师结合了众多案例进行分析讲解。例如,通过漫画组合命题,引导学生分析共同指向的历史事件及其内在联系;借用地图资料解析政权之间的互动,推动学生建构合理的时空认知。朱老师指出,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应学会“对标打磨”——可以以现有优质题目为“靶子”,不断修正、迭代,从“模仿—改编—提升”的路径中扎实提高命题水平。
朱志浩老师以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命题工作的有效框架与可行路径。命题是教学能力的浓缩体现,也是推动学科教学走向“深学精练”的重要抓手。他勉励老师们既要能上好课,也要能命好题,找准目标、明确方向,在不懈实践锻炼中扎实提高命题水平。
【撰稿:张丹蓉 审核:张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