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究竟能干什么?

——我校高一年级复旦大学“博学计划”顺利开展

11月26日星期日,本学年第一次复旦大学“博学计划”讲座于我校张江校区报告厅顺利开展。“博学计划”是复旦大学与我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中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衔接上做出的积极探索。高一年级同学以参加“人文与科学”通识系列讲座为主要活动。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危辉主讲,危教授致力于基于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机制的神经视觉算法模型和神经编码机制研究,以及基于认知机制约束的人工智能基础范型研究。讲座围绕主题“人工智能究竟能干什么”开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

首先,危教授由“一个开胃菜”——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作为引入,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式与发展史,指出人工智能在1956年正式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强调了我国吴文俊院士在数学机械化方面取得的成就。

其次,危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分支,包括推理、学习、问题求解、规划、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告诉同学们适合人工智能求解的问题需要能被精确定义且范围受限。同时他让围棋三段以上的同学举手,现场仅有一位,而父母会开车的同学则占多数。进而指出了常见的认知误区,提出人工智能与人不同,下围棋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比开车更简单。

随后,危教授阐释了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列举了大量实例,如华为自动驾驶系统、人工智能美术、ChatGPT的内在思想、智能机器人等。通过时事热点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应用。他还提出人工智能能够“深度伪造”,即伪造看似合理支持科学假说的实验数据,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最后,危教授指出,我国是全球科研能力最强的两国之一,鼓励我们向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学习,加入人工智能研究队伍,发展学科综合素养。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危教授表示感谢。有四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就自己的疑问向教授提问,危教授均一一耐心解答。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这一科学前沿技术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激发了大家的科研兴趣。同学们都十分期待下周的讲座。

【撰稿:26届5班 陈沈欣;审核:教务处】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