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星期日,本学期最后一次复旦大学“博学计划”讲座于我校张江校区报告厅顺利开展。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蒋玉龙教授,他在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半导体工艺与器件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尤其在集成电路MOS器件源漏栅接触技术方面造诣深厚。蒋教授以“芯片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旨在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并点燃他们对于芯片研发的热情。
讲座伊始,蒋教授从基础入手,详细解释了何为IC——即把电阻、电容、二极管、晶体管等元件集成在不可分割的半导体基底上的电子部件。他强调,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核心动力,若采用1946年的技术,酷睿处理器的体积将超过整个上海市的面积,这一比较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
蒋教授紧接着追溯了芯片技术的源头,介绍了“灯泡副效应”,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爱迪生效应”及其应用,如整流器和真空三极管,并辅以示意图,使同学们对“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有了清晰的认识。
随后,蒋教授带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讲述了1946年诞生的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以及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诞生,这令在座的同学们对复旦大学在微电子技术方面的造诣更加敬佩。
紧接着,他深入讲解了电容器——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并通过一系列图示详细解析了开关逻辑,以及NMOS场效应晶体管和PMOS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使同学们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蒋教授揭开了微纳图形成像的关键——光刻机的神秘面纱,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同学们直观了解了EUV和DUV两种光刻机的区别。他强调,我国在光刻机这一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这番话语激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蒋教授以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个同学的问题。这次讲座不仅为“博学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使同学们在拓宽视野、自我超越的道路上,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撰稿:26届5班 陈沈欣;审核: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