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工坊 | “聚焦升学导向,共探课程优化”

——记国际教育工作坊第二次活动

“以升学支持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设计,为学生的学术发展和全球竞争力培养奠定基础”,秉承着这一目标,华东师大二附中国际教育工作坊开设,3月3日,国际教育工作坊第二次活动顺利开展,聚焦“以升学支持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主题,通过学科交叉研讨与文献梳理分享,为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在学员汇报环节,赵梦爽、黄隽、孙英博三位老师分别从化学、物理、数学学科角度分享了文献研究的成果,为工作坊带来了丰富的学科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1

赵梦爽老师围绕国际化学课程体系的梳理与整合展开分享。她指出,应结合国际部现有课程实施情况,构建以学业评价体系为导向的课程融合框架,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教材的先进理念,探索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黄隽老师深入分析了AP物理课程对国际部高中课程设置的参考价值。她建议根据学生升学需求分阶段推进课程:高一年级重点学习力学,夯实基础;高二年级理科方向学生可同步学习AP物理C(力学与电磁学),强化高阶思维训练;高二至高三阶段则提供电磁学与原子物理作为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术发展需求。

4

孙英博老师以国际课程数学教育体系为切入点,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的综合素养。通过系统对比国际主流教材的知识架构与考核模式,他建议在教学中推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这种模式不仅契合国际标化考试对高阶思维的要求,还能通过项目成果的转化形成学术研究,为学生增添升学竞争力。

本次工作坊通过多学科视角的深入探讨,为国际课程的优化与学生升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与会学员们积极交流、热烈讨论,纷纷表示将把文献中的好理念好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副校长孟祥萍高度肯定了本次工作坊活动,认为各位老师的分享与交流为国际课程的优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她强调,国际教育应紧密围绕学生升学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国际竞争力。国际部也应持续关注国际上的教育动态,不断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不懈努力。

本次活动由工作坊主持人周雅婕主持。

【撰稿人:孙英博  审稿人:周雅婕】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