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培德高中交流的学生感悟

——By 杜远午

我睁开眼的时候,屋内已经撒满了阳光。目光所至,是陌生的天花板,精致的桌椅,和窗外皑皑白雪。我住的Roberson宿舍,已有100年历史了,是一个小而精致的宿舍。初来乍到,扑面而来的新奇事物,倒是冲散了时差带来的疲惫。Peddie 一周六天上课,还有一天休息。正值周日,我闲来无事,早早出门,漫步在寂寥无人的校园内,托起被雪压弯的枝头,在雪地里故意踩出一个个脚印,揉了揉冻得红扑扑的脸,像个小孩子似的。唉,上海今年会下雪吗?

雪还未落下,地上只有一层薄薄的霜,我闭上眼睛,关上舷窗,告别夕阳下的浦东机场。离开之前,我故作镇定地与父母及上海这座城市告别。真正坐到飞机上了,对与父母的分别的不舍确实消散了不少。17岁的大男孩了,对未知是充满好奇的。听着引擎隆隆作响,我憧憬着在培德近两个月的生活,享受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在14小时的颠簸之前,我留下一句‘有事微信联系’,上路了。

在培德的前几周,我很少用微信和父母联系。彼时一款叫做旅行青蛙的游戏甚是流行,游戏中的小青蛙出门远行前啥也不会说,但会在外出旅行时寄回一些明信片。我也学着,发一些照片,仅此而已了。作为一个交换生,我和大多数培德同学唯一的不同是我没有室友。尽管同学们都如数家珍般地向我诉说着单人间的好处,我却将其视为交流期间最大的难题。除了不断的刷新自我管理能力,在计划与内疚中斗争,寂寞成了我的伙伴,尤其是在我还没有完全融入集体的情况下。为了快速适应这里的生活,我尽量避免用中文和那些热心优秀的华裔学生交流,想尝试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而帮助我进入培德学生状态的,是winter indoor track。

winter indoor track 是一项课后体育。每一个培德学生都会在放学后参加体育活动,时长平均两小时。参加同一项体育的同学,会形成一个“圈子”。 不同于所谓的“抱团”,这个圈子更多是带有一种默契,一种齐心协力的感觉,丝毫没有排挤他人的意思。(其实,据我观察,关于“抱团”,是因人而异的。所有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都会有抱团的天性,还得看个人实际生活需求。)我尝试了短跑,中距离,长距离三个组别,和近50位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我选择了中距离,参加了几乎覆盖整个学期的训练。培德的体育训练虽然强度很大,但很科学,热身和保护工作做的很好。中距离的户外跑步时间以分钟来记,经常会连续跑50分钟,到邻镇游览一番。沿途的美国农村风景聊胜于无,而结束后的拉伸充分保护了我。我觉得这一点是我校学生,可以借鉴的。体育组的老师一直在强调热身和保护工作,而不少学生意识里并没有这些东西,导致课后因体育活动受伤人数居高不下。系统的跑步训练不仅提升了我的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很乐意在返校后与各位详细分享。在不同年级的队友的帮助下,我较快地融入了一个体育强校的氛围,更爱上了这个学校。

除了体育,最让我陶醉的就是艺术课了。艺术作为Peddie的一门主课,很受重视,几乎所有同学四年内都要选修若干门艺术课。艺术与音乐专用楼内设施齐全,更允许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空余时间前去创作。由于在国内选修了梁铁老师的油画入门,我选择painting作为我的艺术课。任课老师Ms. Chen上课十分认真,不仅生动地为我们讲述绘画技巧,更给我们大把时间自己操作并耐心指导。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万万急躁不得。课程伊始,由于底子较薄,我的创作陷入瓶颈,老师一直陪在我的身旁,不厌其烦地帮我指正错误,引导我向更完美的方向迈进,鼓励我自行创作。渐渐地,我爱上了油画,爱上那种绞尽脑汁去创作,去修正,不留一丝偏差的感觉。在艺术上,为了改变以前不求甚解的态度,在课余时间,我宁愿少去打会儿球,一头钻入画室,不断完善我的作品,从临摹到创作,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在学期末的作品展览中,我的作品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画展中作品琳琅满目,佳作颇多,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但看着自己创作的作品,我由衷感谢老师一直的支持。正是我自己态度上的转变,足够谦虚耐心的学习与努力,让我得以初窥绘画之门径,体验艺术之乐趣,我感到很快乐。

作为一名交流生,给我带来极大震撼的不仅是体育和艺术,还有学术。美国走班制的形式已为大家熟知,其相对于我国教育形式的差别并不大。这里,我还想先感谢一下学校,作为二附中国际课程班的学生,我有幸提前接触了一部分培德课程,并在我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努力掌握我校优秀的基础课程,这让我受益匪浅,在直接走进培德课堂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不适应。培德的课程难度适中,课后作业不少,而课程体系运转十分高效,这得益于canvas(在线课程反馈系统)和校园邮箱的高效利用。

在课堂里,最大的乐趣就是结交良师益友了。 同学和老师都对我十分宽容,帮助我容入课堂,在学术方面较为严格,让我在英语及批判性思维方面有较高的提升。

除去日常校园里的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不同课程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前往纽约等地,进行专项学术实践活动。

理想是这样的:放下书包,坐上校巴,参加一趟惬意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现实是这样的:提前做完当天的homework,带上活动的assignment,出发。

和音乐组的同学一起去纽约听一场交响乐,和艺术组的同学一起参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国际生一起于小长假前去滑雪……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亲自做到了曾经我向往的东西,为我的交流活动添上了亮丽的颜色。

除去校外活动,校内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正如留学圈里的名句:“学习,睡觉,社交三者不可兼得。”校内活动更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我会带上红蓝二色组成的帽子,和同学一起观看特朗普state of union的直播,参与中国新年及中国文化的宣传。想着新年要到了,心里更多了一份小期待呢。

除夕夜,当地时间11点多,窗外下着细细的雪。我辗转反侧。往年这个时候,父母已经开始准备年夜饭了吧。我实在睡不着了,便干脆起床,端上电脑,趁断网前想再做上点作业,顺便去宿舍廊厅里弄点东西吃。廊厅里的灯意外的亮着,值班老师还没有走,正在打理东西。他没有多说什么,友善地拍拍我的肩,提醒我别着凉了。刚洗完澡的senior同学从我身边经过,建议我吃点披萨。那几块冷掉的披萨,我没有吃,我突然感觉自己缩了一缩,有种无助感。以前十六个除夕夜,无一例外地有父母陪在身边,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而这次,便是第一回独自一人,而以后,求学的道路上,成长独立的道路上,不知会有几回,更不知能和父母一起再吃几回年夜饭。谁小时候不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脱离父母的庇护,到未知的世界里闯荡闯荡。在和培德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从欧亚非等地,来美国留学,其中大多是独自一人。他们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背后又流过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与泪水。

在寝室里,在健身房里,在图书馆的书桌前,在校巴上,我不停地观察,思考,把单人宿舍当作一种考验,考验自我管理能力;把学习的压力和对国内下学期的焦虑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培德两个月的交流成为了我成长之路中的财富。在我生命中的前17年,有很多个个瞬间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而这一次,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在内心走向成熟的懵懂和理想对比现实的迷茫中攥住了一丝曙光。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终究还是来的太快,太匆忙。在和Leila及高老师看完林肯艺术中心的芭蕾舞剧后,我意识到是离别的时候了。台上是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员优美的舞姿和着令人陶醉的音乐,让那一刻成为永恒。纽约繁华的灯火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映衬的回家的路,梦想曾是那么远,又仿佛触手可及。我喜欢纽约这座大城市的感觉,喜欢那里频繁上映的各种舞台剧,画展,喜欢那里略带奢侈的餐厅和大街小巷五彩绚丽的灯光。但此时,说来奇怪,我发现自己更宁愿待在培德的校园,那个有些荒凉的Highstown。那里是真正读书的地方,在那里的两个月,我完成了第一幅自己创作的话,第一个400米的personal record,度过了第一个独自一人的春节……也许,在培德的一个学期不足以让我学到太多书本知识,但使我突破自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见识到了与梦想的差距。我给我在培德的老师和朋友们,写了不少告别信,停下键盘,早已眼眶微湿,读罢回信,更是忍不住泪水流出,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谢谢。

后记:

从培德回来以后,我马上和我校同学一起参加了USAD,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较去年有了不少进步。我觉得,培德之行给我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更要感谢学校及Peddie School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度过了一个极为充实的寒假。在培德的最后时光,我真的希望多待几天,哪怕几小时几分钟也好啊。 而回来以后,我更希望能把我的感想写出来,帮助学弟学妹们了解这个项目,尽我所能帮助到最需要的人。我最想感谢培德学校的高老师,他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感谢他选择我参加这个项目,给我这个机会,可以说,这次旅行促进了我的成长。更感谢高老师在培德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鼓励我积极参与活动,融入培德学生之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变得更加勇敢,敢于表达,敢于展示,敢于交流,将自己的想法用英语和别人分享,并和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同学们擦出了思维的火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施洪亮校长的大力支持,唐晓鹏老师及陈明华老师的指导。也要感谢陈思怡学姐和徐瑞琦学长帮助,让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