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情感——中国古代山水艺术背后”

——复旦大学邓菲教授为二附中学子做专题讲座

4月9日晚上,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邓菲教授为我校高一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复旦博学计划讲座,主题是“艺术与情感——中国古代山水艺术背后”,让二附中学子享受到了一番文化与艺术的饕餮盛宴。

“山水是人与自然的相遇。”在讲座的开始,邓教授以中西风景绘画的对比切入,展现了基于文人艺术传统的中国山水艺术独特性之所在。发源自汉、魏,历经多朝兴衰,在南北竞辉中成就了自己的高峰……沉浮在墨染山水中的,是古代名士“澄怀观遍,卧以游之”的一颗纯白之心。“图像感知是身体、心灵感知。”邓教授的论说引发了同学们对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好奇与深思。

之后,邓教授以时间为轴,从明代上溯至东晋,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古代四位山水名士的跌宕人生。

“两诗在世留离别,一梦惊心异死生。”明四家之首沈周的送别山水驰名后世。在这位淡泊大气,堪称“完美”的老人笔下,离别之景不再凄楚萧瑟,反而充盈着温暖平和的氛围。“溪休休,吾怀自春”是这位老人为自己人生写下的结语,也让六百年后的我们对“人-自然-情感”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山水是丰沛情感的寄托与表达。”邓教授总结道。

“渚上疏林枯柳,似我容发,萧萧可怜。”元代倪瓒的残山剩水又是另一番风味。历经江南动乱,辗转九峰三泖,心灵的困扰促使他寄情山水,“平淡天真”的画作也为后代画师留下了三段范式。邓教授娓娓道来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孤洁奇才书写于山水之中的复杂情感。

接着,邓教授讲到北宋宋迪——一位无名于史册的士人。深陷党争而遭贬,他以“潇湘八景”画尽内心忧愤,也为后世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传统”,在创新与流行中演变为东亚人心中共同的感触。

“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邓教授最后为我们讲述了王羲之与他心中可念而不可即的汶岭,饱含深情与无奈的通信中,我们读出了一个真实的王右军,亲切的书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心心念念的山,一个错过的、遗憾的、无法登临的梦。”

讲完四个故事,邓教授谈及了现代艺术研究中的情感转向。邓教授最后总结说,艺术的意义在于它能显示出人的真实情感和隐秘内心;艺术有着突破限制,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场讲座让我们都受益颇多,邓教授风趣详实的讲座为我们阐发了“艺术何为”这一永恒话题。对普通人的生命意义的透视与关怀贯彻于邓教授的整场讲座,也在每一位参加讲座的二附中学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供稿:高一(7)班 刘融霄;审稿:唐晓鹏】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