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生交往”为核心,创建优质资源系统

——中青年教师培训顺利举办

2023年4月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胜应邀在报告厅为我校中青年教师举行讲座。李教授结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如何为“上好一门课”而创造优质资源系统,给予一线教师丰富的启示。

“系统思维”:学生成功的关键

相比采用固定套路来机械解题的初学者,成功的解题者往往能进行“有结构的探索”,李伟胜教授首先由这一现象切入,论证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系统思维”下,学生投入的认知资源其实就是他自主创建的资源系统,包括心理资源、认知资源、交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不能满足于“标准化问题”及其组合,而要尽可能地创设“非标准问题”,引导学生调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

 “生生交往”:智慧活动的核心

有关“成功解题”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要从学生立场来看真实的课程,注重学生在实际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李伟胜教授由此引入图尔文提出的“意义感”概念,“意义感”来自与主观体验有关的“情节记忆”。李教授通过作文教学的三个课例,突出了“群体交往”在创造“情节记忆”和“意义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抽签进行作文互评,进而组内轮转,来实现充分地表达和探究,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展开点拨、解惑,课堂由此呈现为“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形态。这正是智慧学习的生动写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以“生生交往”为核心激发“个体自主”,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师生交往,才是合理的教育思路。

 “课程内容”和“交往结构”:优质课程的双翼

基于交往资源、群体交往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李伟胜教授进一步从方法论上给出指导,建设一门优质课程,应当从“课程内容”和“交往结构”两个维度着手。“课程内容”本身构成系统,“交往结构”则呈现为“个体——群体(小组)——班级(包括教师)”的系统。教师只需要因势利导、借力生力,来激发学生的系统思考,从而让课堂充满内生活力。

丰富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充满激情的陈述,让一个小时的培训时间变得分外充实和珍贵。讲座尾声,李教授与二附中的中青年教师展开互动交流,深入探讨了学习内驱力的话题。通过此次学习,老师们在课程观上颇有收获,对课堂中的交往活动展开了新的省视,相信这次讲座会对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撰稿:梅茹瑜;审稿:李环宇】

Recommend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