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学科研修活动在华师大二附中本部举行。来自集团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双新”背景下历史学科观课议课之道,华师大二附中历史学科工作坊由此正式启动。
活动伊始,华师大二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张炎林对此次研训的主题做了介绍。随后,校党委书记袁军对工作坊规划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希望工作坊以团队攻关的方式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积极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理念,进而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接下来,历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周靖老师带来了引人入胜的主题讲座——《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她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教育理念讲得深入浅出,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域之中。

周老师的讲座围绕“问题缘起”、“新课标的两大突破和四大创新”、“聚焦‘三大’和‘三真’的观课议课流程”三大部分展开。她引用了华师大崔允漷教授的发问:“为何‘课改’最后只剩下‘改课’?”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课程思维,具体表现在关注课时而非课程、关注“教”而非“学”、评价只见分数等方面。周老师详细分析了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两方面的突破,以及四大创新,即新的提法——情境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新的要求——学科实践、综合学习,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新的做法——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新的评价——学业评价、表现性评价、新技术支持评价。她特别强调了“三大”(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和“三真”(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的重要性。周老师还详细介绍了聚焦“三大”、“三真”的观课议课的流程,包括观课前、观课时和观课后的具体步骤:观课前,需要了解单课学习的背景信息,设计明确且可把握的观察点,并以问题方式呈现;观课时,聚焦上述信息做好详尽且完整的记录;观课后,围绕观察点设计的问题,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议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情),兼顾教师的教学情况(教情),更要关注知识生产的成效。讲座期间,学员们多次与周靖老师互动,大家积极提问,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周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周老师对工作坊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大家制定一份适用于工作坊的观课议课量表,每位成员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观课议课量表。
活动最后张炎林老师做了总结。他认为周老师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在讲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周老师身上那种永不止步、更新迭代的教育情怀令人深深感动,希望我们全体成员都能以周老师为榜样,不断追求历史教育的新境界。

这次历史工作坊研修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更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教学的热情与创新意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二附中历史学科工作坊的每一位老师都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撰稿:石宏慧;审核:张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