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红楼梦》,共赴古典文学盛宴

“以灵魂与经典对话,以理性探索人文,这是阅读《红楼梦》最该有的模样。”高中生该如何读《红楼梦》,感受其中的古典文化与深刻内涵,提升文学素养?近期,在二附中展开的《红楼梦》专题讲座为同学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开辟了新视角。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红楼梦》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进一步加深同学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帮助大家感受古典文化,提升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杂志主编、中文系王意如教授,于3月26日晚在校体育馆为全体高一的同学们开设以“从‘共读《西厢》’讲起”为题的《红楼梦》专题讲座。

1

讲座伊始,王教授以宝黛共读《西厢记》为切入点,为同学们体会和理解《红楼梦》提供思路、指引方向。《西厢记》作为“文理细密”却被严格禁阅的情爱作品,被宝黛二人选中,其背后不仅是少男少女的简单叛逆,更是二人爱情的基础所在——对封建爱情观念共有的精神反叛。

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王教授还将《红楼梦》与其它经典爱情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她看来,中国人对“情”的认识经历了发现重要性、强调原生性、表现复杂性这一层层深入的过程,大大启发了同学们的阅读思路。

微信图片_20250415095853

王教授接着就宝黛对传统的背离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她指出,贾宝玉读《西厢记》被林黛玉发现后的心态是“怕”与“不怕”交织在一起的,顺势分析贾宝玉对女性的爱护,他的“作养脂粉”,其本质并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态度。王教授进一步指出,贾宝玉所厌恶的“男人的气味”,背后不是简单的性别偏好,而是对耽于世俗、汲于功名的传统价值认知的背弃。在观念和行动上是否认同传统观念是贾宝玉的底线,也是他对待他人态度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理解“共读西厢”这一情节的重要意义呢?王教授给了我们发人深省的答案。王教授通过列举“厨房风波”的情节,深刻揭示了小说中看似无用的普通生活场景在折射世态人情、丰富人物形象上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同学们阅读小说开辟了新的视角。

微信图片_20250415095906

最后,王教授立足人物形象和小说情节,阐发《红楼梦》的人文内涵。她引用古典传统与公民教育中“Nature Right”的概念,融通中西哲学,将宝黛在书中的儿女情长升华为对“自然正当”的价值追求,强调了《红楼梦》作为小说的代偿作用,赋予《红楼梦》以人本思想的光辉。

“研究任何一种事物,一定要用平视的眼光”,没有避之不及的轻蔑,也绝非敬若神明的仰望,而是以灵魂与经典对话,以理性探索人文,或许这才是我们阅读《红楼梦》最该有的模样。

【撰稿:耿欣琪 沈泽恒 审稿:柳叶】

Recent Posts